【推荐】中国汽车出口调查2017年382企业因国外技术壁垒影响受损
自中国加入wto,汽车发展迅猛,然中国汽车出口在国际汽车产业中处于什么地位?除了大家关注的关税,技术壁垒作为最主要的非关税壁垒是如何影响汽车出口的?
上海海关携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上海汽检”)共同编制《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汽车出口影响研究报告的蓝皮书》,对当今汽车进出口贸易的形势做出全面剖析。
中国汽车产销居世界之首
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组织发布的数据,2017年全球汽车产量为9730万辆,中国汽车产量为2901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29.82%(见下图),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同时,中国汽车的销量也居世界第一。
中国汽车出口刚刚起步
在中国汽车产销两旺的形势下,汽车出口则处于起步阶段。2017年出口数量仅占国内销售量的3.6%,具有巨大的提升发展空间。2016年中国汽车出口金额114亿美元,占全球出口金额的比重仅1.6%,离全球汽车出口第十位的捷克共和国(2.7%)还相差74亿美元。
我国汽车整车出口,主要分布在中东、东南亚和南美等发展中地区。始终为中国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位居第二,但波动较大。2016年随着等合资车型大量出口,导致对美汽车整车出口同比增长828.9%。但因为美国在短期和中期内都不是中国汽车产业主要目标市场,且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美方对中方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对中国汽车出口影响有限。
在有关中美贸易摩擦的新闻中,我们经常听到“技术性贸易措施”这个词语,所谓技术性贸易措施,就是以标准、技术法规、认证、检验检测、注册、验证、许可,以及动植物检疫和食品安全措施等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增加贸易成本,提升准入难度,推升出口风险,对贸易产生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国内汽车出口的影响,在中国wto/tbt国家通报咨询中心的指导下,全国海关和汽车出口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海关和上海汽检开展了全国汽车出口企业抽样问卷调查。
本次抽样调查调查范围为hs编码前四位8702(客车,10座及以上)、8703(乘用车)和8704(货车)的产品。调查企业抽样兼顾了企业大小规模和地域分布,选取出口金额占总金额73%的200家企业,并增加了15家新势力造车企业。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38.2%企业受国外认证、检测、标准变更、通关障碍等技术性措施影响,损失占出口额5.8%。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年度报告(2018)》,2017年我国汽车产业的利润率为8%,2017年全国汽车出口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造成的直接损失约36亿元人民币,新增成本17亿元人民币,共计53亿人民币(约合8.15亿美元)。
以下是此次调查报告的几大重点:
重点一:自主品牌受损失影响更显著
下图显示了不同品牌类型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占比,可以明显看出,自主品牌受到的影响与合资品牌相比更为显著。
重点二:针对中国汽车,国外准入条件苛刻
调查中,针对“汽车出口中经常遭遇到哪些问题”,企业选择“对方注册/认证费用高、流程长,或条件苛刻”达334项次,平均每家企业在2个以上出口目标市场遭遇该类问题。对于汽车出口遭遇的技术壁垒依次来自于市场准入、后市场监管和边境准入,而来自市场准入的严苛要求又遥遥领先。
重点三:欧盟美国伊朗影响较大
另企业受不同国家/地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结果显示,俄、欧盟、美国、伊朗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汽车出口企业的影响较大。
重点四:环保和安全成主要技术“门槛”
下图是企业遭遇国外不同技术要求的调查结果,数据表明,环保、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成为了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汽车出口企业设置的主要技术“门槛”。
重点五:企业应对稍显不足
如下表所示,仅有41.9%的企业提前知晓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实施,应对时寻求当地经销商和第三方机构帮助的情况最普遍。因此,第三方合规服务机构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重点六:自主品牌核心零部件有喜有忧
针对国外贸易制裁,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发展自主品牌。从供应链安全来看,本次调查中显示的汽车产业具有高度全球供应链特征,核心零部件供应呈现出多元化。选择自主品牌核心部件的情况有喜有忧,22.5%的企业未选用任何自主品牌核心零部件。但在汽车领域,使用自主品牌的储能装置(现阶段主要是动力电池)和电机的企业已超过1/3,分别达到了42%和34%。
我国汽车未来出口预测
调查结果还显示,企业未来三年最想获得东盟国家的认证,其次是海湾国家的认证,总体以“”沿线国家为主。53.6%的企业希望在未来三年出口新能源汽车,而出口瓶颈集中在准入政策及配套设施等方面。
未来主要出口地区东盟、海湾国家、非洲、南方共同市场和俄罗斯新能源汽车未来出口地区东盟、欧盟和南方共同市场新能源汽车未来出口主要障碍准入政策、基础设施和安全标准
有三点建议提出:一、政府部门要更好地支撑中国汽车“走出去”,主动应对贸易摩擦,推动汽车认证国际互认等;二、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必须苦练内功,厚积薄发,提升关键技术水平、深耕一带一路市场;三、本土检测认证机构应做大做强,为整车出口提供有力支持,紧跟国外先进汽车技术法规发展趋势,提升检测机构影响力和权威性。
上一篇: 【推荐】中国汽车后市场将会有哪些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