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泛海陈华锋教授和三条金融街的故事
复旦泛海:陈华锋教授和三条金融街的故事
复旦泛海:陈华锋教授和三条金融街的故事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
【MBAChina网讯】如果我告诉你,其实早就有人预测了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和中国2015年股市危机,你会不会很惊奇?
令你惊奇的这个人,叫陈华锋,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全时访问教授。
2009年3月,还在美国任教的陈华锋教授对他的学生说:“股市大底已经到了,这时候可以进去了”。后面的故事我们看到了,2009年3月之后,美股市场一直在涨。
可预测又不可预测,这是金融学令人着魔的地方,也是陈华锋教授为之痴迷的地方。
1、美国华尔街:如沐春风与过山车
1998年,陈华锋教授开始了美国的求学生涯,并幸运地成为了“现代金融学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尤金・法玛的博士研究生。法玛教授对学术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陈华锋教授也受到了法玛教授的深刻影响,用开放理性的学术态度传递实事求是的学术理念。
学术上严格的他,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却是以鼓励为主,让人如沐春风。“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比如一件事你做到了80分。这时候会有两种看法,一种比较正面: 80%已经完成了,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还有一种看法就十分负面,唉你怎么错了,为什么不好好检查那20%?”正向的鼓励方式才会给人以成就感和提高人们的兴趣,这样“大家都可以把自己的事儿做得挺好的”!
陈华锋教授的确了不起,素来以盛产诺贝尔奖得主而闻名的芝加哥大学,当年的金融系只招了一个中国人,正是陈华锋。
所以,他躲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
那时候,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会去不同的地方扎堆。在美国,金融领域的“明星们”当然会聚集在华尔街,陈华锋教授的朋友们也在。
那几年,他们的心情犹如坐过山车。“当年,整个市场跌了50%,前前后后波动也是很大。在2000年时大概是1500点,后来跌回到750点左右;2007年又涨到1500点,然后又跌回到750点左右”。那时的很多投资者也一样会刻意追涨杀跌,失利后会归结为自己运气不好。但在金融学教授眼里,投资可不是看运气。“我当时的模型还没有很成熟,所以没有完全躲过危机,但是我确实躲过了最大的那一跌”。
2、北京金融街:总要保持敏锐
2015年6月底,就在中国股市当年最高点5178.19点结束的大概两周之后,大部分人还沉浸在牛市美梦中。一个人的“市场择时模型”准确发出了离场信号,这个人就是当时在北京讲授量化投资的陈华锋教授。他敏锐地发现,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是完全不同的状态,却在不同时间段有相似性。
“中国资本市场速度变化很快,比如2015年的牛市熊市迅速转换时候,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在谈论股票,大家突然意识股票市场的存在,于是很多人踩着牛市的尾巴进了股市。不过这也正常,因为整个社会发展快,股票市场自然会变化大。比如美国股市翻一倍可能要7-8年,中国股市可能几个月就可以了,当然几个月也可能跌掉百分之六七十”。
“中国的这段经历跟美国金融危机那段经历也挺相似的,都是经历了一个泡沫过程。2007年,中国股市一口气涨到6000点,但在十几年之后,从6000点跌回到了2000多点。这种情况在2000年到2009年的美国发生过”。
当然,陈华锋教授的金融敏锐性远不止于比较相似性。他认为,尽管大部分人的投资行为都是跟踪过去的回报率,可是,过去的回报率对未来走势的预测力其实很有限。“股民们大部分都不是专业的金融从业人员,所以需要适应,需要敏锐的眼光“。
3、上海外滩:小惊喜成就幸福感
2018年,陈华锋教授来到复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在外滩的东方国际金融广场给学生们上课。你也许很难想象,课堂上激昂文字的教授们生活中忙碌且有时会无助,即使天资过人的陈华锋教授也不例外。“比如写论文,一篇花费了几年时间去收集、研究和分析数据,艰难得出结论观点后精心写成的文章,很可能在发表过程中无法得到准确衡量,从而付之东流“。
也许正是偶尔的大失望,他格外珍视身边的小惊喜。他和上海的故事,都有种小惊喜的幸福感。
他会去研究怎样完整地打开椰子,会因为在新天地看到综艺节目的演员真人而兴奋……这种时候,陈华锋教授身上那种传说中不食烟火的教授气儿少了,多了些反差萌。
最近,陈华锋教授在读他本科同学李晓煦写的一本书《三生有幸》。他觉得幸福是快乐加上有意义。徒有感官上的享受不是幸福,自己做的事符合自身价值观,哪怕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都会成就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