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热点

压力大于机会公募基金倾向右侧交易

XiaoMing 发布时间:2024-09-05 0浏览

压力大于机会 公募基金倾向右侧交易

压力大于机会 公募基金倾向右侧交易 更新时间:2010-5-24 2:29:21   《红周刊》:市场经历了大幅调整,如何看待中短期的行情?  胡宇权:四月下旬以来,国内地产新政空前的调控力度及后期行业发展不确定性,增加了市场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担忧。国际方面,欧元区主权债务信用危机恶化,加剧了市场对于全球货币体系、金融体系稳定及实体经济发展的担忧,国际市场也陷入巨大的波动之中。这种担忧增加了市场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出口引擎的不确定。国内外诸多因素叠加,加之股指期货推出对市场盈利模式的改变,短期加剧了国内资本市场的波动。  从目前市场来看,进一步的政策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期,这有助于地产行业、乃至整个市场步入一个相对平稳的调整期。尽管我们认为目前市场可能仍然会处于一个震荡过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投资机会已经开始显现。  汪晖:市场谨慎的情绪下,再加上境外市场的震荡,同时,股指期货助长了股市的大跌可能性存在,尽管我们觉得股指期货是中性的,应该不具有这么大的威力。但效应的叠加,导致了恐慌的下跌。我们认为整个弱势的状态仍然在持续,各家基金公司对未来市场的一些判断是有差异的,但是我想总体来讲,未来相对还是比较谨慎的。  《红周刊》:地产政策开始出现了松动,是否是政策微调的开始?  胡宇权:国内市场,地产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进一步的政策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期,政府需要评估近段时间以来一系列的地产政策的效果。  5月10日,央行年内第三次提升高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17%,距离历史最高点仅有一步之遥。央行本次继续使用数量型而非市场化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管理层担心价格型工具可能加剧热钱流入,不利于货币政策的执行。短期来看,尽管政策紧缩的预期仍将持续,加息窗口可能往后推延。  汪晖:政策的变化必须从逻辑的角度考虑,从简单的数据中很难把握其脉络。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房地产,二是通货膨胀,三是结构调整。房地产新政打出重拳,各地方政府的区域性措施有过之而无不及,股市近期的调整正是反映了房地产新政的影响。在房地产调控之后,通胀及流动性矛盾将是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二季度货币紧缩的政策仍会持续,如提高准备金率或者加息都是大概率事件。只有在流动性回到正常轨道后,政策才会真正平稳。在这个时期内股市压力大于机会,出现系统性投资机会的可能性很小。  《红周刊》:这样的调控形势下,市场还存在机会吗?  汪晖:我想这样一个大的政策方向,对股票市场仍然是不太有利,所以在这样一个期间内,我们认为股票市场仍然保持一个相对弱的状态,只有整个政策从收紧回归到常规化状态时,股市可能会迎来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机遇。  胡宇权:从趋势来看,新兴产业的投入可以缓和地产行业投资的下滑。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中国的城镇化还正在进行,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也还有较大空间。在经过4月中旬以来的调整之后,市场的风险已经大大释放。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在调整中已经显现出来,一些公司基本面和行业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的公司在回调时值得关注,现在可能正是建仓这类公司的良好时机。  《红周刊》:下半年的市场如何判断?  汪晖:下半年将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之所以认为会“先抑”,主要是因为当前一些数据仍处于历史均值以上很多,如M1增速、4月信贷增速等。当政策的着力点仍在管理流动性、管理通胀预期的情况下,政策紧缩的效应还将继续发酵、悲观预期之市场反应仍可能会继续深化。而之所以认为会“后扬”,是因为:首先,信贷紧缩效应将在到达阶段性底部后得到实质性弱化。其次,在美元上涨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的逼近或加息靴子的落地将有效地缓解国内的物价压力,从而缓解进一步紧缩的政策压力。还有,当前全市场的静态估值处在历史中值水平以下,2010年的盈利增速超过25%也是大概率事件,所以估值有支撑。  《红周刊》:在行业选择上,有怎样的考虑?  胡宇权:投资将是两大方向:一类是传统产业的升级,第二类是新兴产业的崛起。我们比较看好利用其他行业的技术和其他行业的经营模式来不断提升自己产业经营利润的行业,比如说有一些企业传统产业,通过利用一些其他的高新技术,能够节能降耗,提高他的产品竞争力,我们认为这是传统产业的升级。另外,在新兴产业方面,将主要关注节能减排、新能源、信息技术以及新兴消费等行业。■  机构之私募篇  3位私募代表看法上虽有差异,但在大的方向上,三者都认为目前大盘尚未企稳,下探可能性很大。曾军认为,大盘有可能跌到2200~2300点,这个位置是适合投资者介入的位置。   基金网声明:基金网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设备

影像测量仪厂商

检具的测量仪器

影像测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