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华夏时报打破A股僵局亟须王者归来
古月华夏时报:打破A股僵局亟须王者归来
古月华夏时报:打破A股僵局亟须王者归来 更新时间:2011-5-7 11:52:24 五一刚过,一根66点的大阴线就劈头盖脸砸下来,大家仅存的一点红五月希望也破灭了。
整个市场成交稀疏,板块涨跌凌乱,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哪还有一丝主管领导们念叨的活力?
难道A股真的要被边缘化了吗?市场越是寂寞,越是令人想起以往那些红红火火的日子。
那时候,主力霸道,股民活跃,虽然有赚有赔,甚至赔的人更多,但好歹大家都还有一股心气,整天忙得不亦乐乎,都觉得还有盼头,今天赔了明天还能再来。哪像现在,所谓的机构多了,却没有一点主力的样子,除了抱团取暖,什么都做不好;开户人数多了,每天换手却越来越少,让人不禁想起葛优那句台词: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股市重启以来,20年间,深沪两市曾经出现过一批批不同风格的主力,他们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概念,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传奇。虽然主力们曾经备受诟病,但龙腾虎跃终归要胜过一潭死水。
深沪两市的第一代主力,实际上就是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个体大户。那时候,股市上股票少,也没有涨跌停板限制,结算上是T+0,非常便于个人操作,一只股票一天涨跌个20%-30%,是家常便饭,现在听起来就像神话。当时,股市初开,类似草莽江湖,今日暴富明日爆仓都是家常便饭,这批大户不少人最后都被市场淘汰,这代人的代表便是上海滩的杨百万。
第二代主力是券商,他们曾导演了1996-1997年的绩优股行情,1999-2001年的网络股行情。这批机构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对政策的准确把握能力,对行业的深度研究,乃至操盘技巧,迄今为止,依然没人能超越。对这波主力,老股民们感觉最亲切,有相当一批股民跟随他们做深发展、川长虹而发财致富。这批机构中的优秀操盘手和研究员,大多成为中国第一批开放式基金的骨干。这批机构的代表者,就是曾赫赫有名的中经开与南方证券。
第三代主力是早期的那批开放式基金,他们凭借资金实力与政策优势,借鉴海外机构投资风格,导演了2006-2007年的大盘蓝筹股行情。这批主力的特点是中规中矩,与第二代主力比,雄风犹在,但缺少了灵性与韧劲,只能坐顺风车,很难扯逆风旗,2008年断崖式跳水,也是他们溃退时的真实写照。追随他们的股民,如不能见好就收,账户资金往往都是从哪来最后又回到哪里去。这批基金的代表,前期是博时,后期是华夏。
第四代主力就是这两年崭露头角的阳光私募,他们的典型战例就是2009-2010年的小盘股行情。阳光私募的发起人,大多数来自券商与公募基金,尤其是后者。因为资金实力有限,他们基本左右不了大盘指数,只能进行板块炒作。这决定了他们目前只能自弹自唱,很难发动一呼百应的跨市场跨年度行情。
进入2011年,市场陷入20年来从未见过的多空僵持胶着状态。截至5月5日,上证综指涨幅不到2%,振幅不过15%,整个市场几乎波澜不惊,根本看不到纵横捭阖的主力身影,哪怕是像去年国庆后那波为时不长但一气呵成的脉冲行情,也难以看到。满场都在追随个别明星基金经理,全民都在猜测某经理又在潜伏哪只个股,没有谁去琢磨如何打破大势僵局,一片小家子气。殊不知,没有大开大合,哪来腾挪空间;没有腾挪空间,哪来大的行情;没有大的行情,哪来投资收益;没有投资收益,哪来市场人气;没有市场人气,就更没有机构愿做。
市场机构多,不代表就有主力,就像人口多并不代表人才辈出一样。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呼唤能打破僵局的王者——大主力,但像炒房这样的暴利机会依然不少的今天,已经远离股市的大主力们,还愿意回来吗?
上一篇: 古巴领导人相信拜登当选后可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双边关系
上一篇: 古永锵谈阿里巴巴未来文娱投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