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金融理财

什么是全球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解读-什么是全球化公司

Eric 发布时间:2024-11-08 0浏览

写下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在1984年,我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曾经读过一本风靡全球的未来学畅销书《第三次浪潮》。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这本书,让20世纪80年代刚刚经历改革开放,如梦初醒的中国年轻人,无不激情昂扬,充满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斗志。没敢想35年之后,我竟然斗胆来写《第三次全球化浪潮》这么一个沉甸甸的题目,这样的题目都是世界级的政治家、金融家、经济学者或者人文学者们探讨的话题,甚至,至今没有一个中国学者,写过一本全球化专著。我之所以敢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和挑战,还是因为这些年来在中国与全球范围资本市场的实践,让我有机会站在资本和产业的高度看到全球性的一些运动规律和逻辑。

《第三次浪潮》主要是写人类文明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可我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中国刚刚从农耕文明时代踏上现代工业文明。托夫勒先生这本书,对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和刚刚开启的信息文明前景的描述,让我感到非常遥远,中国与之相比有些望尘莫及,也令人深深地感慨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仅仅35年之后,作为亲历者,伴随着中国走进了工业革命中后期的同时,我们竟然和发达国家都进入到信息社会了。恍然如梦!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毫无疑问是一本关于全球化的书。今天的世界天天都在议论全球化,但是我们对全球化缺乏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中国!本书讨论的是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既然有第三次,那么前两次全球化浪潮何时发生、何时结束?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什么规律?什么是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它和前两次之间有什么关系?我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才发现,目前,全球范围内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对于三次全球化浪潮的起始、成因、内涵、作用、意义、运动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梳理。

什么是全球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解读。

罗马的天主教皇一定认为,十字军的旗帜插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全球化;成吉思汗也会认为,蒙古铁蹄踏过的地方,就是他的全球化;大英帝国女王的全球化,可能就是全球都是其殖民地;希特勒的全球化,就是法西斯战车碾压过的所有土地;美国的全球化,可能就是全世界都游荡着美国投资银行家和美国大兵,到处都是美国的产品。

强者的全球化,显示了强者的征服欲望;而弱者反对全球化,他们希望守护他们宁静的家园。全球化带来世界的繁荣和进步,也会带来战争和贫穷,美好的全球化愿景是一切善良、友谊、尊重、共同创造、共同分享、求同存异、勤奋智慧的结晶,丑陋的全球化意志是征服、奴役、掠夺、欺凌、杀戮的真实写照。

人类走到今天,没有人能够阻挡全球化,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让全球化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即使是再美好的全球化愿景,也不能保证全球化不会走偏、不会被利用、不会有阴谋和破坏。

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学习和理解“全球化”三个字的意义,也在不断深化我的全球化观念,与此同时,也发现这样一个高频的词语,我们对它的认知却很有限——我们觉得全球化离我们很近,触手可及;同时也觉得全球化离我们很远,不知道我们是不是需要全球化,更不清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个世界命题,在国际学术界有很多论述和观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著的《让全球化造福全球》,对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环境、社会、全球治理问题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提出了尖锐的观点,同时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哈佛大学教授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提出了“全球化3.0”的划分,对于解读全球化系统也非常有借鉴意义;最新的一部著作是哈佛大学教授罗德里克的《全球化的悖论》,从全球化的多个维度,解读了全球化浪潮给我们今天带来的利弊。

近年来,不论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学术界已经提出了关于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观点,有人认为是第四次全球化浪潮。不管是第几次,更多的观点还是希望把全球化浪潮规范在经济的全球化浪潮中,而不是全球性的征服、宗教传播或者战争。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学术界都认为已经过去了两次经济全球化浪潮,也认同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开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造就了世界上第一批发达国家,以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把科技和工业革命成果通过殖民地和简单的贸易方式推向全球,让全世界都分享了工业革命成果,同时,也建立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美国推动的以电力技术、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取代了大英帝国的领导地位,通过复杂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开创了一个新的全球化时代。

但是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有什么样的经济特征、和前两次全球化有什么区别、会带来什么结果、由谁领导、会不会掉进“修昔底德陷阱”?则有很多观点和争议。

全球化概念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是谁把这个概念引进中国的,已经无从考证。多年来,中国的学术界缺乏对全球化的讨论,也缺乏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贡献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的观点。作为一个中国投资银行家,我于1979年参加工作,已经有了40年的从业经历,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1991年我开始涉足中国资本市场,如今已有近30年实践经验,非常了解中国资本市场建立过程中,该如何推动中国企业的公司化、资本化改造和运营;2008年,我开始从事全球并购与推动中国企业全球化业务,拥有了长达10多年的全球化投资融资、重组并购的经历,已经接触过数百个全球企业。投资银行家从并购整合的角度研究一个标的,一定要从产品到技术,从技术到市场,再到企业团队、企业财务、企业资本结构,然后再到这个企业所在的行业,再从行业梳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资本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关系。于是,几百个项目做下来,我几乎研究了所有行业在全球范围的分布规律和运动轨迹,它们非常庞大而复杂,背后又充满了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知识产权、文化与禁忌、环境和资源、种族与宗教、科学研究、国与国的关系、商业秘密、国家机密、阴谋和狡诈等包罗万象的内容。

从投资银行家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每天从全球各国飘出来的新闻事件和奇闻轶事中,捕捉与全球化相关的信息,然后再和经济全球化动态与规律联系起来,这给我带来的收获,绝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我真想使出浑身解数,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每天都在运行的,分布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角落的最重要的三个链条——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图谱,以及公开的、不公开的、神秘莫测的资本链条用我的智慧描绘出来,呈现给世界。但事实上是,谁也没有这个能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都不可能。一是体量和规模太大;二是太复杂;三是这些东西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为2017年《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所作的序里写道:“全球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演变,呈现出一幅复杂多变的图景。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蕴藏的机会和带来的挑战影响着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生活。但是贸易的作用和结果、经济结构和就业、收入和人力资本价值的关系,直到现在还未被完全解释清楚。”

我只能说,我要写的是一个中国投资银行家眼中的全球化,尤其是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和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交织阶段的图景。

我深深地觉得,在改革开放40多年之后,中国再次来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其实不光是中国,世界也来到了十字路口。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的,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中国“两会”之后,突然发难,掀起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然后逐渐升级,从贸易冲突到打压华为,中美贸易冲突成为这一年的主题,从而影响世界。最后时刻,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G20峰会上,勉强达成共识,中美“休战”90天,给了双方短暂的中场休息时间,让大家喘口气。而后,2019年5月,中美双方谈判破裂,美国大举提高关税,极限施压。2018年的3月底和4月初,我正好在美国进行商务考察并洽谈合作,但是对于中美冲突,我们基本闭口不谈,也不去预测未来的发展。直到后来,几乎所有人的观点都是,中美冲突已经不是贸易那么简单;中美冲突说明中美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中美冲突也不仅仅是中美两个国家的事情;中美冲突最后演变成为什么谁也无法预测。中美冲突使2018年有可能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年份,我认为,因为中美冲突,2018年成为了第二次全球化与第三次全球化交织的里程碑,成为了新技术时代的全球化模式和传统产业全球化模式更替的里程碑,吹响了新的全球化时代来临的号角。

但是这个新时代的全球化场景是什么呢?到底是前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延续,还是新的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构,我们不得而知。

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在发展的“上半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26倍,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排到世界第二。应该说,中国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世界太多的担忧,因为中国刚从一贫如洗的经济弱国起步,完全没有能力对西方构成任何威胁,反而是西方国家需要中国来延伸其经济长度。但是当中国在2001年加入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模式,并运行了17年之后,西方人才突然发现,中国并没有完全融入其体系。

2018年11月20日,美国前副国务卿、基辛格智库事务所副主席、投资银行家霍玛茨在北京京城俱乐部作主题为“关注中国,就是关注未来”的演讲时就说:“美国不担心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因为那是美国的盟友,但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那就是美国的对手。”

也就是说,中国的发展进入“下半场”的时候,绝不应该仅仅考虑怎么按照自己设计的“三步走”的方式走下去,而更要考虑,在往下走的时候,要如何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这个问题回答不好,中国必将寸步难行。

因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秩序40多年来完全变了样。更重要的是,中国走过这40多年,渐渐接近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同期到来。那就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型信息化数字技术的革命,包括以5G为技术支撑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这些技术在传统技术和产业领域、金融领域、生物技术领域,当然也包括军事领域的应用和延伸,让我们突然感到一种面对未来前所未有的惊恐和焦虑。我们发现,我们正进入一个我们自己制造的、同时也很难预见的未知世界。我们不断把已知迅速变成过去,不断让未知迅速来临。

我们突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发达国家不断地因为中国的崛起而惊呼“中国威胁”的时候,有一家非常低调的中国公司成为了这个世界每天的新闻议论热点。那就是华为,“中国威胁论”突然变成了“华为威胁论”。

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优势。这代表着一个全新的全球化模式所主导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开始了吗?存在着一个既不融入发达文明,又不与发达文明发生冲突而进入现代化的先例吗?过去没有。那么中国的道路和方法是什么呢?我认为方法只有三个字:全球化,是从“主义”之争到“文明”之争的全球化。

我通过粗浅的思考和整理,提出三次全球化概念。本书讲的全球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商业发展和工业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所推动的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经济、文化、政治现象和秩序。

在对三次全球化梳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进入了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开始至今的200多年,中间不管经历什么战争、灾难、革命,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系一直没有中断。从产品、技术、公司、产业、法律、市场游戏规则再到市场秩序和经济体系,构成了发达国家基本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形成了国际化、全球化的从产品到企业到产业的市场经济体系,而所有在这个体系内的国家都是在这个体系规则下运作的国家,这个体系内的企业都是国际化、全球化企业。

中国改革开放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技术、资本、管理,但是中国又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国企业也总是希望学习先进的技术、管理,总想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很排斥与西方的融合。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自卑和自负的心理经常相互交织在一起。我认为,中国必须走国际化、全球化道路,但中国的全球化需求与全球化能力存在着较大差距。

我在2016年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全球并购,中国整合:第六次并购浪潮》,在书中我指出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中存在非常大的障碍,中国对全球企业的并购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发达国家企业的逆向并购,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掌握国际并购的技术和经验,但我还是乐观地认为,中国将掀起世界第六次并购浪潮。这本书出版之后,中国海外并购单数与金额直线上升,很快达到2000亿美元的年度并购交易总额,并购对象也从过去以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为主发展到先进制造、医疗健康、节能环保等行业。但是由于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大量在海外投资的项目涉嫌资产转移、变相洗钱等,导致并购浪潮迅速降温。

这让我看到中国与国际化、全球化之间深深的鸿沟。中国完全不具备大规模走向海外进行并购整合的能力。中国企业和发达国家企业完全不在同一文明程度上,两种经济体制在全球化的经济交往中,处于深层次的不兼容状态。但是我又发现一个矛盾,就是中国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程度已经远远领先于企业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程度了。虽然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程度很难量化评价,也没有看到相应的评价指标,但以我多年的观察,我认为,国内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程度不到5%或者不到1%,且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程度不成正比,与后者脱节必将会拖住中国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后腿。没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以及国家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不可能实现的,至少,是低水平的,这也是中国经济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2018年11月11日,这一天正值中国的“光棍节”,这一天也被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营销成网络购物节。这种疯狂的低附加值互联网商品倾销模式,终有一天会被认为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羁绊,以及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同样是逆国际化和逆全球化的。而发起这个节日的是中国著名的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而其创始人马云先生,却是积极主张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他曾经在国际演讲中说道:“不管你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应该成为全球化的企业。”

就是在这天夜里,我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外科主任王晓篪以及助理小赵代表菏泽国际医疗健康示范区项目组,搭乘以色列航空公司航班从北京飞往特拉维夫,继续我的全球化之旅。

飞机在黑夜里西行,在飞机上,我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

作为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投资银行家,我无意之中走过了整整10年的投资银行全球之旅。如果以这次以色列之行作为这10年的句号,我已经艰难走过了所有发达国家,我相信我的这段经历在中国没有第二人。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整整10年的探索就像找矿一样,都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投入,不知道最终是否能够获得巨大发现和回报,或者这些回报是否属于你或者你的支持者。

我把这10年,称为发现的10年、震撼的10年,也是我整个生命最有价值的10年。因为我觉得我发现了中国企业、中国资本或者中国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巨大商机。

我认为,中国经济的下半场一定要走高水平国际化和全球化道路,高水平国际化和全球化必须是中国企业从产品、技术、服务、管理、投资、融资、人才、市场、品牌、营销、质量、信用、资本、财务、法律以及市场规则、市场生态、市场化程度、企业文化、理念、远景、战略、价值观都要走向国际、走向全球,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全球化企业,达到和发达国家企业同等的国际化、全球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撑国家国际化、全球化经济战略。只有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程度提高了,才会有中国经济质量的提高,也才有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有了多年参与全球化项目的经验积累,再面对今天经济全球化浪潮给我们呈现的一幅一幅浩瀚的图画,我经过一系列的思考,终于鼓起勇气,决定着手写作这部作品。期望这部作品能够引起各方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关注和重视,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勇敢地涌入企业全球化的滚滚洪流。

本书试图解读人类历史上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三次全球化浪潮发生的时间、原因、进程、周期、特点、形态,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分别是殖民地时代的全球化浪潮、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化浪潮、信息社会时代的数字全球化浪潮。在本书中,第一次提出世界已经进入第二次和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交织的阶段这一观点,对这个阶段的分析正好是今天中美两国冲突、矛盾的本质和焦点。

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之际,不管你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不管你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你都应该成为国际化、全球化企业,去拥抱变革、拥抱创新、拥抱颠覆!

一同走过全球化,拥抱第三次全球化浪潮!

世界就在脚下!

系统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代理

欧大师隔音降噪门窗定制

欧大师高端系统门窗代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