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见证造车新势力闯关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届上海车展开幕前半个多月,国内车市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造车热潮:小米、滴滴、苹果、大疆……甚至家电企业创维,各种官宣或是媒体报道的“造车”消息满天飞。
近年来,国内车市持续震荡下滑,但各类造车新势力却如雨后春笋一般,大大小小涌出上百家。有分析认为,中国已连续11年蝉联全球汽车市场产销冠军,存量市场巨大;以电动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浪潮赋予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一系列因素共同成就了“造车”的风口,引得新势力们前仆后继。
然而,汽车作为典型的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有着极高的门槛,需要长期、艰苦的付出、投入。即使乘着国内车市潜力巨大、疫情下率先回暖的“东风”,新势力们在这场造车的“马拉松”赛事中,能否最终“闯关”成功,恐怕仍是未知数。
“后浪”来势汹汹
回顾历史,上海车展与新势力渊源颇深。2017第十七届上海车展上,蔚来首款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ES8揭开面纱;同时,正道、前途、云度新能源、艾康尼克、威马、奇点等一大批新势力在此崭露头角。
但它们也远非站稳脚跟,仍是市场中不折不扣的“小众”。2020年,4家头部新势力共交付125888辆新车,仅占全国乘用车总销量的0.62%;同时,车辆起火、误导消费者等负面案例仍不绝于耳。
不可否认,造车新势力频频“邂逅”上海车展,无疑是看中了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广阔的前景;同时,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各大国际车展纷纷停办的背景下,国内几大车展率先开展更夯实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地位。
但对于造车来説,无论来势汹汹的“后浪”、还是稳固根基中的“前浪”,需要面对的都不仅是来自对方的挑战,更是对各自造车实力和投入的考验,从样车试验到量产交付,再到形成规模效应,犹如一道道“关卡”。不止于此,它们还需共同面对市场的检验、传统企业的竞争、乃至国外新势力的冲击,只有在激烈竞争中坚持下来并跑到最后,才能算“闯关”成功。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曾参与制定1994年、2004年版汽车产业政策的李万里更总结,“今后成功的企业应该既不是传统企业(包括中外),也不是造车新势力,而是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
上一篇: 上海车展见证高档品牌突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