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个股分析新安股份新安股份股票港澳资讯网
摘要:
新安集团(600596)创建于1965 年,属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化工500强、中国氟硅行业领军企业、中国石化行业民营企业百强、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百强等。
新安主营作物保护、硅基新材料两大产业,涵盖种子种苗、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作物营养等完整的作物保护体系,保障粮食安全、助力农民增产增收;硅基新材料拥有从上游硅矿开采冶炼、有机硅单体合成、下游产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搭建从硅矿开采、金属硅冶炼、硅粉加工、单体合成、下游制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形成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硅烷偶联剂四大系列产品,产品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日用消费、电子电器、汽车配件、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领域基础上,聚焦电力通信、医疗健康、轨道交通及汽车、电子与新能源等新赛道,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同时生产草甘膦和有机硅,并形成协同效应的企业之一。
1 企业综合分析
企业信息
企业概况
新安集团(600596)创建于1965 年,2001年上市,总部位于浙江建德,拥有控股子公司70余家、员工近6000人,属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化工500强、中国氟硅行业领军企业、中国石化行业民营企业百强、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百强等。
新安主营
作物保护、硅基新材料
两大产业,其中作物保护形成了“中间体-原药-制剂”一体化发展模式,涵盖种子种苗、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作物营养等完整的作物保护体系,保障粮食安全、助力农民增产增收;硅基新材料拥有从上游硅矿开采冶炼、有机硅单体合成、下游产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广泛应用于5G通信、光伏新能源、轨道交通、汽车、电力、医疗健康、建筑等领域,畅销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以新能源为应用场景,氯、硅、磷三元素为基础的新材料和解决方案的整合提供者方面要快速崛起。
主要业务营收占比
新安股份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89.77亿元,同比增长51.45%。其中农化产品实现营业收入76.40亿元,同比增长48%;硅基材料基础产品实现营业收入43.57亿元,同比增长72.44%;硅基终端及特种硅烷产品实现营业收入32.04亿元,同比增长69%。
新安股份持续推进全球化布局落地,充分发挥海外业务平台效应,通过设立新安巴西子公司,完善美洲主要国家的市场布局,通过非洲中西部地区的原药登记,实现西非市场的全覆盖。海外子公司克服疫情、汇率等诸多困难和风险,2021年海外实现营业收入61.87亿元,同比增长42%。
公司主要业务
作物保护:
新安股份以助力“农业丰产、农民丰收”为目标,打造农业综合服务生态圈,提供全方位的作物保护综合解决方案,形成了以草甘膦为主导,草铵膦、敌草隆为补充的除草剂,以毒死蜱为代表的杀虫杀菌剂,以信息素、性诱导剂为代表的生物防控产品等多系列协同发展的产品群。同时围绕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草莓、茶叶、槟榔等作物,提供从种、药、肥到飞防和农技服务的综合植保解决方案。2021年,通过控股星宇、参股颖泰,丰富了选择性除草剂和杀虫杀菌剂产品,围绕磷系、丙酸系、光气下游,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优势产品体系。
硅基新材料:
新安股份围绕单体合成,搭建从硅矿开采、金属硅冶炼、硅粉加工、单体合成、下游制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形成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硅烷偶联剂四大系列产品,产品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日用消费、电子电器、汽车配件、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领域基础上,聚焦电力通信、医疗健康、轨道交通及汽车、电子与新能源等新赛道,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产品,构建优势产品群,培育细分行业冠军,以平台思维构建整体解决方案。
新安集团围绕有机磷废水的资源化处置、氯硅副产物及稀盐酸的高值化利用,实现了草甘膦和有机硅的协同生产,解决了副产稀盐酸的高值利用难题,使氯元素综合利用率由行业平均的77%提升至97%;开发了高含盐有机磷废水定向转化为磷酸盐产品、含氯硅副产物定向转化为有机硅产品两项关键技术,使磷元素利用率则从常规的66%左右提高至94%以上,硅元素利用率由85%提高至国际一流的96%以上,在全球率先建立了
有机磷—有机硅协同生产
中氯、磷、硅元素的三大循环,推动了有机硅—有机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新安股份以“氯、硅、磷”三大元素为核心,持续打造“硅基、磷基”产业生态圈,构建以磷基、硅基材料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形成公司新的第三增长极,产业形成从原有“双轮驱动”转向“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并加快产业的“绿色、智能、高端、平台、全球”发展。
行业分析
行业规模及所处阶段
作物保护行业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全球粮食需求将持续增长,农药作为提升作物单产的重要方式之一,其需求呈现稳健增长态势。2020年全球农药销售额达到698.90亿美元,同比增长2.48%,2016-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89%,预计2022年全球农药销售额将达到760亿美元。
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作物用农药市场,2020年亚太地区农药销售额为 192.41亿美元,同比增长3.8%,占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31.0%。中国是全球第三大市场,排在巴西、美国之后, 2020年中国农药销售额为78.21亿美元,同比增长4.1%,占全球销售比例为13%。
根据AgbioInvestor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植物保护产品行业市场规模454亿元,同比保持稳定。预计202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54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6%,增长主要得益于逐步采用更为先进且更具可持续性的植物保护产品技术。
二十世纪初期非专利产品占全球农药市场的比重约为30%,到2015年非专利农药已占据 60%以上的市场份额。根据 Phillips Mcdougall 预测,2023年将有约160个农药专利到期,新增市场价值将超过110亿美元,我国生产仿制药的农药企业将迎来发展。新农药开发成本高、周期长、研发难度大,同时伴随着农药抗药性问题的突出,仅依靠新药无法满足全球植物保护的需求。非专利农药产品应用时间长、生产工艺成熟、市场较为稳定,且申请、登记成本较低,项目建设周期也较短,能够广泛运用于植物保护市场。
农业产品“绿色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农药产品的特点之一是品种更迭快,低毒高效品种不断替代高毒产品。《到 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及《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明确提出发展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进一步淘汰高毒、高残留、高环境风险农药产品,优化农药产品结构。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是未来发展的主流。在愈发严格的政策推动下,在植保与生物技术研发持续投入,不断积累且成果卓越的农企将率先受益于“绿色化”趋势。
硅基材料行业
2012-2021年全球工业硅产能从481万吨增至662万吨,中国产能从 360 万吨增至498万吨,中国是全球工业硅产能和产量的主要贡献力量。由于对矿石资源和能源消耗大,2018年后,受国内各地对高耗能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中国工业硅产能增速放缓。
从产量情况看,2012-2021年全球工业硅产量从196万吨增至338万吨,中国产量从113万吨增至261万吨、中国产量占比从58%增至77%。虽然中国产能增速放缓,但是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导致产量仍处于增长中。2021 年中国工业硅产量261万吨,同比增长24%。
根据有色协会硅业分会的数据,有机硅是工业硅最主要的消费领域。2021 年铝合金消费工业硅45万吨,占比24%;多晶硅消费工业硅59万吨,占比32%;有机硅消费工业硅77万吨,占比41%。根据硅业分会发布的 2022 年工业硅需求预测,2022 年铝合金消费工业硅 46 万吨,占比19%;有机硅消费工业硅 88 万吨,占比 37%;多晶硅消费工业硅 96 万吨,占比 40%,多晶硅有望成为工业硅最大的消费领域。
除了国内消费外,中国每年有大量的工业硅出口。2021年中国工业硅出口量78万吨,占国内产量30%。从出口国家看,日本、韩国、泰国是主要的目的地,占比 25%、13%、9%。
从消费数据看,2021年中国工业硅表观消费量184万吨、同比增长13%,需求量186万吨、同比增长13%。从细分领域看,2021年中国有机硅和多晶硅需求保持快速增长,对工业硅需求带动大,硅铝合金需求保持平稳。
总结:
就作物保护行业来说,在外部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粮食自主可控要求不断提升趋势下,粮食安全战略地位突显,农化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景气度。就硅基材料行业来说,硅资源的竞争将成为行业焦点,随着电力通信、轨道交通与汽车、医疗健康、光伏、动力电池等各个新兴领域先进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有机硅、多晶硅需求均保持快速增长。
1.3 行业竞争格局
作物保护行业
全球农药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根据 AgbioInvestor 统计,2020年先正达(Syngenta)、拜耳(Bayer)、巴斯夫 (BASF)、科迪华(陶氏杜邦)、UPL 占全球农药销售额的比例分别为24%、20%、12%、11%、8%,合计占全球市场销售额的 75%,其他企业瓜分市场25%的份额,行业集中度高,呈现“二八”分布。
我国农药制剂企业多达100 余家,2021年中国农药Top100企业总销售额达2062亿元,同比增长12.31%,其中Top10企业占市场份额约38.5%,行业集中度相较全球市场较低。中国农药企业多以原材料、中间体、非专利药制造为主,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对高端产品形成进口依赖,主营业务较为单一,缺少创新资源,与国际巨头差距较大。农药产业链中,跨国公司控制专利药及销售渠道主导市场,国内农药生产企业大多在海外没有注册登记和销售渠道,主要为跨国公司提供原药,并通过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壮大。
全球作物保护市场以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三大类产品为主。 2020年全球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市场规模分别为274.07亿美元、168.04亿美元、 156.81亿美元,占全球作物保护市场的比例分别为44.2%、27.1%、25.3%。
草甘膦是全球最大的农药单品,目前全球产能110万吨左右,国内产能70万吨左右,由于政策限制供给端新增产能十分有限,整个行业处于持续紧平衡状态。2021年由于寒潮、飓风等不可抗力影响,全球第一大生产商拜耳的产能受到较大影响,导致草甘膦全球供应不足,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 竞品需求转移、新增耕地面积增加等因素,草甘膦价格持续攀升,并长期保持在历史相对高位。中长期来看,随着国内转基因商业化逐步放开,草甘膦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新安股份草甘膦原药产能8万吨,年产量在8.5万吨左右,每年另外购部分原药用于制剂生产,年销售量折合草甘膦原药近10万吨。2021年,公司控股合肥星宇,参股颖泰生物后,全球名列前10位的除草剂品种,新安股份已拥有7个,已成为全球除草剂品种最为丰富的企业。在大宗杀菌剂及杀虫剂产品领域,也拥有多数主流品种。
新安股份全球化战略起步早、布局合理,经过30年的市场耕耘,已构建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农药产品登记涉及90个国家,2000余个登记项目,在国内同行中保持持续领先,全球注册商标450件,产品畅销全球。
硅基材料行业
2021年我国工业硅生产企业超250家,其中前四家企业产量占比达38%,仅第一名合盛硅业产量占比就达27%,远超排在其后的企业。
从产能看,2021年国内工业硅生产的CR4值为22.21%,产能较为分散,显著低于基于产量计算的结果,原因是规模较大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较高,尤其是合盛硅业、昌吉吉盛的产能处于行业内领先地位。
全球有机硅中间体企业生产相对集中,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大,国内前五大企业集中度 72%、海外(除中国)前五大企业集中度 87%。由于应用领域广泛、产品种类众多,使用有机硅中间体做深加工企业数量众多,有机硅中间体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更强。
从五力竞争模型角度分析,有机硅属于化工新材料,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替代品威胁较小;现有竞争者数量不多,但市场集中度较高;上游供应商一般为金属硅、一氯甲烷供应企业,议价能力适中,而下游消费市场涉及行业众多,议价能力较强;同时,因行业资金、技术门槛及环保要求较高,潜在进入者威胁较小。
新安集团在原有10万吨工业硅产能基础上,加快推进云南盐津工业硅项目在建项目,落实四川平武6.5万吨工业硅建设项目,完成云南景成硅业5.4万吨工业硅收购项目,实现了工业硅完全自给。另外公司目前有机硅单体产量49万吨,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硅橡胶、硅油、硅树脂和硅烷偶联剂四大有机硅终端领域均有相应的终端子公司开展业务。
总结:
面向快速增长的新能源赛道,新安股份基于已有的“磷基、硅基”两大产业基础和独特的产业优势持续延伸拓展,围绕新能源产业众多以“磷基、硅基”为核心材料的产品,加快推进光伏原材料、电解液原材料、硅碳负极材料等产品的产业化,在光伏、动力电池、储能、新能源汽车等诸多领域面向全产业链打造具有新安特色的整体解决方案。
1.4企业护城河
全产业链优势
新安股份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同时生产草甘膦和有机硅,并形成协同效应的企业之一。公司运用草甘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氯甲烷,进行有机硅生产,围绕有机硅单体合成,搭建从硅矿开采、金属硅冶炼、硅粉加工、单体合成、下游制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能够较好满足客户特别是大客户对产品质量、供货稳定性及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平抑基础端原料价格周期性波动对公司业绩造成的影响。
技术优势
两大主业围绕关键卡脖子技术,全面推进产品技术、工程技术、应用技术的系统性研发,提高产品价值和高端化发展能力。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2021年开发新产品371个,产业化223个,新产品销售收入11亿元。集团主导(参与)已发布标准14项,其中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9项;集团申请专利94件,其中发明专利56件。授权专利43件,发明专利28件。
新安股份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研究院和杭州市院士工作站,并成立技术创新委员会,借助外力系统梳理和诊断了新安科技现状,完成科技规划和指引编制,绘制科技蓝图,实施科技“壹计划”,解码“登峰、尖兵、远航”三大行动计划。加强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的连接,与上海交大、中科院过程所、微电子所、宁波材料所、厦门大学等近20家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交流。创新合作范式,与浙江工业大学、浙大科创中心、山东大学共建3个高能级研发平台。
1.5 企业团队
(部分成员截图)
新安股份管理团队还算稳定。
1.6 股权结构
由股权关系图可以看出,新安股份最大控股人是传化集团,传化集团是一个家族企业,其下属传化智联、新安股份两家上市公司。传化集团共间接持有新安股份22.6%的股份,实际控制人徐冠巨间接持有新安股份11.31%的股份,股权较为分散,不是最佳持股比例。
2 财务报表分析
摘要:新安股份属于农药和新材料行业,是我国最大的除草剂草甘膦生产企业之一和我国第二大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我们分析新安股份是看中的是新安股份的有机硅生产,所以所选的对标企业也是有机硅相关的企业合盛硅业和东岳硅材。
五大财务指标
2.1. ROE
新安股份近5年ROE平均值为16%,具有投资价值。但相对于同行业,近5年ROE是比较低的。
我们看中的是新安股份的有机硅的业务。而新安股份的有机硅业务只占总营业收入的三分之一。而主营业务是农药。农药板块的市盈率普遍是比较低的。
2.2 净利润现金含量
新安股份的近五年净利润现金比例为124.48%是高于同行业的。
2.3 毛利率
三家公司的毛利率波动幅都是比较大的,这可能跟行业有关。新安股份的整体毛利率是不高的,低于同行业。有机硅业务也是低于同行业的。
2.4 资产负债率
新安股份的资产负债率在40%左右,是不高的。
2.5 派息比率
新安股份2017-2019年的股利支付率在25%-33%,2021年的股利支付率虽然只有15.73%。但是有转股。总体来说对股东还算慷慨。(转股是上市公司分红的一种形式,是采取从资本公积中转增股份的办法分红方式。)
其他财务指标
1 总资产
2017年至2021年总资产复合增速为17%。从2020年到2021年增长最为迅猛。
2 固定资产
新安股份的固定资产2017年至2020年占比都在40%以上。2021年的固定资产为47.17亿,比20年减少了2.5亿。在年报中并未说明原由,只查到了有0.39亿处置成现金。
3 存货和商誉
公司的21年存货占比17.1%比往年略高,年报显示2021年草甘膦市场供应持续紧张,行业库存一直处于地位。
公司存货占比比往年略高,但在行业内是处于库存低位,没有什么问题。
4 期间费用
近五年期间费用率在20%左右,小于40%,成本管控能力较好。期间费用率比毛利率在43%-75%之间,还是比较高的。2021年因为营业收入的增加,期间费用率在31.19%,是近五年中最好的一年。
5 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的增长很不稳定,但总体还是正向增加的。
一季度和半年报财务报表解读
新安股份2022年一季度报,营业收入实现65.02亿,比上年同比增长70.85%,创下了单季收入历史次高;归母净利润12.13亿,比上年同比增长334.72%,为历史新高,超出市场预期。
新安股份2022年半年报,营业收入实现68.41亿,比上年同比增长46.98%,创下了单季收入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11.08亿,比上年同比增长102.28%,业绩表现非常良好。
财报总结
优势总结
新安股份的主营业务是草甘膦和有机硅等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较为畅销,总资产增速快成长性好,利润质量较高,净现比非常好,基本无偿债风险,造血能力正常,分红持续稳定,公司处在持续成长中。
劣势总结
新安股份的ROE相比同行业是不高的。管理费用高,毛利率低。
3 估值
3.1 合理市盈率
新安股份在有机硅板块营业总收入排第一,规模不断增加,虽2021 年收入不及合盛硅业、其它年份还是高于合盛硅业的。新安股份资产负债率在40%左右,属于非高杠杆公司。
新安股份目前市盈率只有5.51倍,是处于近五年历史市盈率的低位,低于同行业市盈率均位值16倍。综合考虑我们给新安股份5倍市盈率。
3.2 估值价格
4 总结
4.1 优势总结
公司两大主业磷基、硅基目前行业景气度较高。
新安“氯-磷-硅”产业链循环优势,有效构筑了现代绿色经济体。
全球化布局
4.2 风险总结
1)公司管理费用较高,毛利率较低。
2)汇率变动风险,新安股份海外销售业务2021年占了32%。
3)原材料价格变动、主导产品价格随市场变动风险。
4)安全环保风险。新安股份属于化工生产企业,部分原料、半成品或产成品为易燃、易爆、腐蚀性或有毒物质,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水、废弃排放物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