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股指启动30年首次大修背后有何考量
中国核心股指启动30年首次“大修”背后有何考量?
作为中国A股极具代表性的股票指数,上证综合指数19日迎来大变革。上海证券交易所当天发布公告称,上交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决定自2020年7月22日起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案。
这是上证综指发布近30年来的首次“大修”。上证综指发布于1991年,是A股市场第一条股票指数,核心编制方法沿用至今。
据介绍,此次修订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剔除被实施风险警示的股票,延迟新股计入时间,科创板证券纳入上证综合指数样本空间。
针对此次“大修”,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上证综指编制方案修订多有呼声,类似“上证综合指数失真”“未能充分反映市场结构变化”等意见频频出现。为充分响应市场呼声,进一步提高指数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更加准确表征上海市场整体表现,上交所、中证指数公司一直研究并慎重启动了上证综合指数编制方案修订工作。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就曾提出“上证综合指数失真”等意见。李湛表示,作为中国股市编制的首个指数,上证综指在投资者群体特别是散户投资者群体中有着较大影响力,但上证综指十年“不涨”也经常被投资者诟病。上证综指十年不涨,固然和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当前股指处于低位有关,但和A股其他主要指数相比,上证综指同期涨幅显著偏低,表明上证综指编制规则不太合理、指数存在失真问题。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亦持类似看法。在李迅雷看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达三四十年的高增长,2000年中国GDP突破10万亿元,2019年已达99万亿元。而上证综指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2000点,2020年为何仍未突破3000点。10倍的GDP与50%的股指涨幅,反差不可谓不大。
李迅雷认为,上证综指与中国名义GDP规模的联动性有所缺失,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上市公司结构中的传统行业占比明显高于在GDP中的占比;二是绩差股没有得到充分出清和退市,拉低了总体股指点位;三是新股计入指数的时间存在不合理之处;四是指数加权方式的问题。
此次修订集中回应了市场关切。比如,新规要求,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新上市证券,于上市满三个月后计入指数,其他新上市证券于上市满一年后计入指数。
上述修订借鉴了国际经验。一般而言,新股需经历充分的市场定价博弈之后才被赋予计入指数的资格,如新股上市满12个月才具备资格计入标普500指数,新股上市满3个月才具备资格计入STOXX欧洲全市场指数。同时,为保持指数的市场代表性,部分代表性指数会设定大市值新股的快速计入机制,如恒生综合指数对市值排名前10%的大盘新股设定了上市第11个交易日快速计入机制。
针对剔除被实施风险警示股票的做法,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被实施风险警示的股票存在较高风险,基本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投资价值受到影响,难以代表上市公司主流情况。剔除被实施风险警示的股票有利于上证综指更好发挥投资功能,更好反映沪市上市公司总体表现。
针对纳入科创板证券的做法,上述负责人表示,科创板已成为沪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创板上市公司涵盖诸多科技创新型企业,科创板证券的计入不仅可提高上证综指的市场代表性,也将进一步提升上证综指中科创型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占比,使上证综指更好反映沪市结构变化。
至于部分投资者关心的上证综指编制修订是否会影响指数连续性等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本次上证综指编制修订的实施,借鉴国际代表性指数编制调整的做法,拟采用无缝衔接的方式进行,即指数编制方案变更生效日点位与前一交易日点位无缝衔接,生效日实时点位基于前一交易日收盘点位及样本股当日涨跌幅计算。因此,上证综指编制修订的实施不会影响上证综指的连续性,不影响投资者观测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