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云掌财经丨「菜鸟学理财」陆金所风波暂告平息投资者的脆弱心态靠什么拯救-深圳平安聚鑫公司简介
作者:云掌财经 财十肆
“720陆金所风波”持续了近两天终于平息。起因是陆金所下架了金交所类的产品,后又爆出陆金所上万款网贷债权标等待转让的消息,于是7月20日,一则聊天记录悄然在互联网金融圈流传开。聊天记录中爆料人宣称陆金所遭点名,投资者赶紧撤出在陆金所的理财资金。
“720陆金所风波”持续了近两天终于平息。起因是陆金所下架了金交所类的产品,后又爆出陆金所上万款网贷债权标等待转让的消息,于是7月20日,一则聊天记录悄然在互联网金融圈流传开。聊天记录中爆料人称陆金所遭点名,投资者赶紧撤出在陆金所的理财资金。这一传言吓坏了不少吃瓜群众:陆金所不行了?真的假的?一些投资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陆续以转让方式出售手中金融资产。作为国内最知名的互联网理财平台之一,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大批人夺路而出。
尽管最后被证实是一场虚惊,但不难看出,在互金平台中,高收益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者们,心态已日趋脆弱。
谁的陆金所?
据陆金所官网介绍,陆金所全称是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系中国平安旗下成员,2011年9月在上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8.37亿元,位于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陆家嘴。
目前陆金所共布局七家公司,包括深圳前海普惠众筹交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陆金所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平安汇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陆金所咨询有限公司、深圳聚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平安聚鑫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陆金所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网贷平台负面标签是绕不过的一道坎
陆金所风波其实折射出一个潜藏在行业繁荣表面之下的深层次问题,即大众对网贷行业的标签化负面认知,如“不合规”“高风险”“跑路”等,仍未根本上消除。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可能会成为行业长期发展的根本障碍,且必将变换形式再次诱发类似事件。下一个“陆金所”事件,也许就在不远处。
但显然,这方面网贷行业做得还远远不够。当前,网贷行业的市场宣传侧重于自家产品和平台,缺乏行业整体的知识普及和对错误认知的纠正,是造成大众认知长期存在偏差的重要原因。
看上去,很多平台砸了很多钱用于获客,但效果越来越差,于是把原因归结于获客成本高企。并没有意识到,之所以有效获客成本能飙升至大几百甚至上千元,行业的负面标签“居功至伟”。
监管究竟要把互金行业怎么样?
陆金所风波的根源是担心“监管加强”。参与赎回的人大多担心强监管下,大家争相赎回理财产品,最后出现挤兑,可能想走也走不了。
就陆金所事件而言,“流言”起于部分产品下架,产品下架的原因则在于近期的交易所产品整顿,即互金整治办下发《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要求“各地互联网平台在7月15日前停止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开展涉嫌突破政策红线的违法违规业务的增量。同时,互联网平台须积极配合各类交易场所妥善化解存量违法违规业务。”
再加上近期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严控金融风险的表态,不明就里的同学们,难免会放大对互金平台的强化监管忧虑。也就难怪,微信群中流传的一张不明就里的截屏,就能让声誉卓著的网贷龙头遭遇“赎回风波”。
与交易所联合发行理财产品,更多地是有违行业“小额普惠”的定位,而不是因为潜在风险有多大。否则,早在一年前就会下手清理,也不会等到现在了。所以,一些理财平台下架金交所产品,只是依据《通知》要求,在7月15日之前进行增量管控而已,这是正常的顺应监管的行为,何以会成为“出问题”的信号呢?
所谓的挤兑,真的存在吗?
银行是有可能产生挤兑的,因为银行是典型的资金池,存款和贷款是错配的。理论上,短时间内,贷款尚未到期,大量的人去取存款,便会无钱可取,演变成挤兑。
就网贷平台而言,没有所谓的资金池,理财资金和资产端的借款资金是一一对应的,只要借款人到期还款,理财人的理财资金就能到期偿付,何来挤兑一说呢?
所以,我们看到信心出现问题时,网贷平台上也就多了债权转让标而已,债权转让也只有存在承接人时才能成功,并不需要平台出钱兑付,对平台而言,并没有资金流出压力,也不会带来所谓的流动性危机或挤兑风险。
我们的投出去的钱还安全吗?
理由很简单,这个禁止监管举措,并不是全国性的,仅涉及广东地区,深圳都不在涵盖地区。而且,最重要的是,目前没有相关的正式文件出台,所以,具体的条款,还有待观察!
另外,陆金所目前的经营情况还是正常的!该下架的下架,正常响应监管,经营方面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
要知道陆金所,1000多亿的存量资金,又多为真实业务,理论上来说不会说整倒就整倒。所以,即便现在中央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是加强监管。但是对于陆金所、宜信这种曾经野蛮扩张的P2P,如果真的要整治,也只是微调,根本不会出现往“死里整”的情况。
当然,对于监管,也不能掉以轻心,大家也应该有个心理准备,一方面,做好自己未来的P2P投资(不只是陆金所)可能面临因无法债转而丧失流动性的心理准备。还有就是不要再加杠杆,这次传言如果属实,大概也是要清退陆金所这些鼓励加杠杆的行为。
其实,大家有没有发现,近期的监管行动,都在传达着P2P风险愈发严控,监管趋严的风向。
不过,监管的加强,对于用户来讲肯定是好事儿。毕竟理财,安全比收益更加重要。
版权声明:
本资讯号除注明来源的文章外,均为云掌财经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引用请注明来源。